×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

田间地头的薪火接力——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麦田里讲授“行走的思政课”
时间:2024-06-10 10:09来源:聊城日报

/resources/public/20240612/666903bcd36c5cd4617b5185.png

“孩子们,今天的课咱们从一首诗说起,《悯农》这首诗大家还记得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齐声吟诵。

又是一年麦收季,麦浪滚滚穗飘香。6月5日上午9时,在高唐县三十里铺村的麦田里,身穿红色马甲的齐鲁时代楷模杜立芝在给孩子们讲授“行走的思政课”。

“杜奶奶,小麦要生产多长时间才能收获呀?”“从种到收,需要八个月时间,要经过整地、播种、镇压、浇水、除草、施肥、喷防,直到成熟收割。农民伯伯种地很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来自春长小学的学生们围着杜立芝,争着提问题。金黄色的麦田成了课堂,麦香中充盈着求知的渴望。

长期的一线工作让杜立芝面庞黝黑,红色志愿马甲掩盖不住她朴素的衣着。杜立芝教给孩子们如何使用镰刀,她弯下腰,边演示边说:“两腿分开站,手心要朝外,左手抓住一把麦秆,右手握着镰刀用力从根部割,要割整齐……”割麦子、捆麦子、运麦子、捡麦穗等一系列环节,孩子们轮番体验了一遍,忙得不亦乐乎,额头上渗出了汗水。

在不远处,大型收割机轰隆隆地在麦田里穿梭,所过之处,层层尘土包裹着麦壳浮在空中。眨眼的工夫,收割机就从地的这头跑到那头,吐出了一车兜的金黄麦粒。眼前的麦收场景让孩子们惊叹不已。结合真实的现场体验,杜立芝给同学们讲述今昔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以及农业科技腾飞为农民带来的便利。

正值芒种,风吹麦浪,田地一片金黄。高唐县开展麦田里“行走的思政课”活动,邀请杜立芝到田间现场教学,带领孩子们体验劳动,忆苦思甜,让孩子感受收获的快乐和劳动的艰辛。

“我们的思政课教育孩子们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习惯,知道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让孩子们感受老一辈农人的辛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来成长为国家所需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杜立芝说。高唐县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尤其注重劳动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

在孙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里,一进门,孩子们就被陈列的葫芦刻画、布艺、木雕、麦秆画、剪纸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吸引住,个个瞪大了眼睛,嘴里不停发出惊叹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囤景义现场展示了麦秆画的制作工艺,还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一根根普通的麦秆最后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画作,孩子们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神奇和非遗文化的魅力。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唐县“行走的思政课”充分发挥好典型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通过学生的实践,将所思所感融入课堂所学,在“行走”中实现立德树人。

在高唐县,思政课堂从来不是照本宣科,更像是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探索。高唐县引导学生以知识为笔、以实践为纸,打造了高效、鲜活、有温度、接地气的“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