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统计

索引号:

/2023-26719845

发布日期:

2023-07-23

发布机关: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标题:

【规划计划】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22-2023学年专项发展规划执行、完成情况

【规划计划】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2022-2023学年专项发展规划执行、完成情况
时间:2023-07-23 10:05来源: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省示范校建设项目执行完成情况

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2023年7月23日)

2019年5月省示范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学校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要求,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工作,圆满完成预定建设任务,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取得明显建设成效。高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山东省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首批山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因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高唐县被评为2022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县(市、区)。

一、提高站位、强化认识,建立健全项目建设机制

高唐县把示范校建设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机制、优管理、提效能,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新动能建立协同联动机制。优化全县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各类问题。落实履职评价机制。强化职业教育在政府履职评价中的比重,将是否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对县直部门、镇街考核。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印发《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试点企业有关政府性基金抵免政策的通知》,支持县域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对象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制度保障机制考核督导机制强化项目过程管理、质量监测和成果培育积极参加项目建设业务培训,邀请示范校和品牌专业建设专家到校指导,将示范校建设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坚持工作任务清单式管理,确保了工作任务如期完成,部分绩效指标超过预设目标。

二、集聚资源、深挖潜力优先保障项目建设资金

积极筹措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在全市率先落实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22年,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达到11800元,生均公用经费按专业类别拨付1605.64万元;全县教育费附加安排额度2100万元,职业教育占比33.33%;全县地方教育费附加安排额度1400万元,职业教育占比55.69%。

坚持用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持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2020年争取债券资金2.1亿元,立项建设县职业教育综合实习实训基地,为区域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阵地保障2024年项目竣工后基地逐步打造成为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技术传承创新的孵化器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加速器。

努力提高项目资金到位率和使用率,确保专款专用、高效使用。省示范校建设项目资金预算230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10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0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300万元。截至目前,项目资金到位1588.407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到位1000万元,到位率100%;县级配套资金到位500万元,到位率50%;学校自筹资金到位88.407万元,到位率29.48%。项目支出1372.87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支出1000万元,支出率100%;县级配套资金支出284.47万元,支出率56.89%;学校自筹资金支出88.427万元,支出率100%。省财政资金中用于购置硬件设备资金492.99万元,占比为49.30%。

三、压实责任、抓落实全力提升项目建设成效

)基础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占地面积达到430亩,建筑面积达到12万多平方米,综合实习实训基地项目新建电商实训楼、医康实训楼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建设期间新增教学仪器设备1246万元馆藏图书增加2万册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达到5599人县域内职普比实现大体相当项目建设期间学校新增教师91人,专任教师生师高于1:15,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三)内涵发展成果丰硕

1.素养教育成效显著,学校德育品牌初现

“教育内容时代化,教育主题系列化,教育活动优质化,教育途径多样化,教育评价科学化”为方向,建立学校“三线三级”综合素养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八纵十横”育人工程,构建起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常态化、长效化的综合素养教育体系,学校德育品牌初步形成。建设高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着力打造“123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项目建设期间有24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17个班级获得省级优秀班集体,16名同学获得省级优秀班干部,77名同学获得省优秀学生。学校在聊城市政协“社会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协商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2.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建立起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增食品加工工艺、营养与保健、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现代园艺技术等县域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建成与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体系,“两双四联合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覆盖大部分专业,“宽基础,强素养,重能力,多方向,项目化”课程体系基本构建,开办的19个专业中示范性专业达到9个、规范化专业达到5个,三二连读贯通培养专业达到9个。坚持开齐开全开好公共基础课,强化标准制度落地,坚守教学工作底线。项目建设期间,有699名毕业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本科院校深造,立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立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7获得2022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牵头山东省婴幼儿托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参与国家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承担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9个

3.产教融合走向纵深,服务产业能力增强

学校立足于县级职教中心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县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办学方向,探索出“聚焦‘三农’、按需培养、平台助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路子学校直接服务农业产业的专业达到3个,服务农村产业链的专业达到9个,涉农专业在校生达到2300余名。与企业共建数字农场和田间实训室,开发基于乡村产业和岗位实景的虚拟仿真实训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人才培养改革为突破点,校企合作立项山东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提供理论支持。聘请“齐鲁时代楷模”、本土农技专家杜立芝同志担任涉农专业学生的产业导师,激励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做新时代“新农人”。获批成立建设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先后签约县内外62名技术专家入驻基地,为县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2022年8月,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获得省级领导批示肯定。在2023年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举办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研讨会上,学校受邀做典型发言。

4.优化师资队伍建构,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积极争取主管部门、编制部门支持,按照标准足额配齐教师。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实施“565”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师师德修养、教学科研能力、德育工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逐步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实施“双培养”机制,把9名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22名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畅通师德问题反映渠道,强化师德考评,推行师德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师德一票否决”。项目建设期间学校新增山东省名师工作室2个,新增高唐名师、名班主任3人、齐鲁名师1人、山东省特级教师1人,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个,在班主任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个。

5.软硬结合完善信息化设施,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加大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购置服务器、防火墙云桌面机房巡课系统、广播系统、考勤系统学生用计算机达到每百人17台,教师用计算机人均1.2台。购置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系统平台,为教学诊改创造信息化条件。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的能力和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能建成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16门,学校被评为聊城市数字校园应用示范校,被立项为省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6.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建立起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科学、高效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学校工作管理制度、标准,形成学校制度标准手册,形成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管理制度、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落实事事“有依据、有标准、有流程、有时限、有监管”的管理工作基本要求。学校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作用充分发挥。坚持开展学校领导班子治校能力提升活动,全面提升校长队伍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项目建设期间新增水城名校长1人齐鲁名校长1人,学校被授予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立项为首批山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办学经验在《中国教育报》刊发。

四、正视问题迅速整改圆满完成项目建设目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不紧密产教融合还停留在表面,还没有真正贯彻到治校办学全过程;校企合作有点的突破,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学校教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行业、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能力滞后、活力不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政策尚未完全落实,教师聘用制度没有真正推行,长效激励机制还没建立,教师队伍缺乏活力。教师能力素质不够,与学生发展需求不适应。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偏少。

教学改革力度不够,高质量成果偏少。在教学常规工作上用力较多,对专业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培育出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教学方式单一,还没有脱离传统的讲授模式;没有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偏向春季高考科目;开发的新形态教材较少,数字化课程资源较少。

(二)改进措施

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载体,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水平。发挥省级专家服务基地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学校人才集聚、资源丰富、技术领先的优势,深度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政策咨询,增强学校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以产业链、资产链、人才链为纽带,以职教集团、混合所有制办学为载体,多元共生、多链融合,构建多元参与办学格局。

全力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对标新时代“四有”教师标准,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队伍培优行动计划,重点培养一批卓越教师、骨干教师,引进一批兼职教师,培育一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任、绩效分配等机制为重点,形成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新生态,培育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大教改力度,提升培养水平。对接区域产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升级动态调整机制。对接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的课程体系。聚焦深度学习,开展以行动导向为基准的教法改革,将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引入教学,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加大岗课赛证融合力度,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